作者:三島由紀夫
譯者:鍾肇政、張良澤
每個剛從日本居留回台的人,大概都還會沉醉於日式的精緻美感中好一陣子,
更何況我是和他們在311大地震中“共赴國難”的人,
在天搖地動中,對當時日本人的高度自律留下深刻的印象,
種種原因讓我想再多接觸一點關於這個民族的作品。
記得從前念川端康成…第一個日本戰後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…的“雪國”,
即便是歐吉桑和藝妓的交會,也讓我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美感。
於是乎,我選讀了三島由紀夫…三度入圍諾貝爾文學獎…的“金閣寺” 。
在引言中提到三島由紀夫寫這篇故事的緣起,
是被一個真實事件 (一位僧侶因為忌妒金閣寺的美而放火燒了金閣寺) 所啟發。
主角是個“我”,
一個從小被灌輸“金閣寺很美”的僧侶後代,
“我”,被設定為一個口吃,長相醜陋,身材弱小…總之是位有殘缺、自卑的青少年,
“我”的朋友有兩位,一個是美好的天使型人物,
另一個是同樣有殘缺,卻活得洋洋灑灑的壞蛋。
故事就在美好天使去世後逐漸變了調…
書中反覆出現”現實的金閣”和”內心的金閣”,
我想作者是很想強調原本的夢想,終將幻化成後來的夢靨,
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於是夢想逐步地吞噬了他,而他的反擊就是去破壞這個夢想。
另外此書也常提到一個公案:南泉斬貓。
寺廟中出現了一隻小貓,使得東西堂互爭,想把小貓當作寵物。
南泉和尚就捉起小貓說:「大眾得道即得救,不得道即斬卻。」
眾人無語,和尚就斬了貓,拋棄了。
大致上"金閣寺"也是一直繞著這種主題在打轉,
沉迷於某種“美麗形象”的主人翁,要怎樣斷絕自我的迷妄,
他想來想去的方法,就是不留情面的把一切的矛盾和對立,用一刀,把執著斷絕了!
對,就是水果日報頭版上會出現的那種“女友變心,男捅女友十七刀後自焚!”這樣的場面。(驚悚)
站在良善社會風俗的立場,此風當然是相當不可長。
除此,有一點實在很難了解,或是想像,
主角“我”明明是很想破身的處男,偏偏看到了女性的乳房時,
居然還會一直想到金閣寺!
誇張的是,竟然還不只一次!
總之,不論是夢想或夢靨的話,選金閣寺當目標都實在有點兒奇怪了…乳房vs.金閣寺,有夠奇怪的聯想。
簡單說,這個“我”,不論在做什麼事情,鐵定要扯到金閣寺就對了。
一切都是金閣寺的美在他心中頻頻作祟,
鬼打牆似的循環,讓“我”的行徑實在越看越瞎
(攏系阿共仔的陰謀阿...)
看到最後小妹我一直希望這個“我”就不要再拖戲了,趕快燒掉金閣寺吧!(敲碗)
不過,話說回來,金閣寺真的很美,無論搭配楓紅或是雪景,實在美啊!一定要再去!(握拳)
小歷史:金閣寺原名鹿苑寺,是建於1397年(應永四年)的古剎,因「舍利殿」的外牆以金箔裝飾,所以又被稱為「金閣寺」。1950年有個僧人放火焚燒掉整個寺,現址為1955年重建。